薄伽梵歌的靈性教誨二

本文選錄自生命的真諦‧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的靈性教誨二

盲目的持國王說:「他們聚集在法性戰場和俱廬戰場上,我方和潘度方都在做些什麼?哦!山佳亞,請告訴我!」山佳亞在此代表著什麼呢?他代表良知,因為心靈本自盲目,它需要良知之助才能知道所有已發生、正發生或將發生的事。持國王所說的:「Samavetáh yuyutsavah」其中yuyutsavah指的是兩個敵對交戰的團體,而samavetáh指的是聚集在一起。

你們應知世界的本質就是戰鬥,永不止息的奮戰,它永遠都處在動盪不安和衝突中。如果有人認為應該可以和平共存,這種方式才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那他們就錯了。那不會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因為和平共存違反生靈法性(jaeva dharma)。

 

Hiḿsáy yadi guńa aparádh, kápuruśa tumi, sákśya tár

Devatá-daetye nitya virodh jiṋáti haye, kivá anye chár;

Hiḿsá jiiver sahaja dharma, hiḿsá-anne puśt́a práń,

Dhvaḿse ye biija káler kámya, vaḿshe táhái múrtimán

 

[如果你認為傷害(hiḿsá)是罪惡,你就是個懦夫。君不見天神永遠都在和惡魔交戰嗎?甚至連血親之間也如此,不是嗎?傷害是生物的本能,即使是他們從食物所得的養分也是因傷害而來。在時間的洗滌下,新的生命將從灰燼中再度來到。]

 

因此,不奮戰、缺少戰鬥,無疑就是死亡。我一直以來都努力喚醒各位內在這種戰鬥的精神,我從不鼓勵反對奮戰。任何時候當兩個對立的實體面對面時,雙方都是準備好奮力一搏的,嘴上都說:「我們想要和平。」的美麗話語,但彼此都不讓對方知道他們的戰備狀況。從前有一位英國的國會議員就說了:「傳播和平的福音,但火藥要保持乾燥。」

向心力和無明離心力絕不可能共存。它們必定交戰。幸運和不幸也不可能共存,即使都是好的力量,在不同層面間,它們一樣互相爭戰。往世書中財富女神拉克希米(Lakśmii)和知識女神薩拉斯瓦提(Sarasvatii)拿著短刀在比,知識女神勝利之處,財富女神就不可留下;反之,財富女神佔了優勢,知識女神就會離開。事實即是如此。卡提卡(Káttika)是美的愛好者,所以他的坐騎是孔雀;甘納沙(Gańesha)的老鼠就不會靠近他,而會住在生意人的大穀倉中把自己餵得飽飽的,此乃這世界的法則。你們知道財富女神拉克希米的貓頭鷹,牠的外表多麼的純白無瑕哪!但真正的牠卻是個高明的肉食者,專靠吸食其他生物的骨汁而活。所以,兩種敵對實體最後一定是如此─表面上他們都宣揚和平的甜美字眼,但實際上雙方都在備戰。

然而法性是直道而行之事。Dharmasya súkśmá gatih kálasya kut́ilá gatih─法性之道極為精細,時間之流則迂迴曲折。發生了什麼和如何發生的,兩者皆在人們理解之外。一個人今日也許位高權重、叱吒風雲,但怎知明日成為墮落天使,完全為人所遺忘。所以說kálasya kut́ilá gatih,意即時間的行進迂迴變化曲折。但法性則非如此,它簡單正直,且極為精細。

Yuddhárthaḿ samavetáh mámakáh Páńd́aváshcaeva─持國王的那一方和潘度那一方正躍躍欲戰。私下都在進行戰鬥的準備,但不為人知,人們唯有在戰爭爆發時才會知道,就像沉寂的火山,表面平靜無事,然而內在卻蘊藏著準備了數百萬年的岩漿,只待最後一瞬的噴發。人們一無所知,突然間天崩地裂,一塊大陸轉眼間變成了汪洋,而海底陸塊升起成為了沙漠。因此坦率的接受最高的真理,而不要選擇虛偽迂迴才是明智的,這才是人性偉大之處。

云何「接受最高的真理」?它的意思就是我將遵循美德之道,絕不容忍不公不義之事。如果情況需要,我必起而與不正義之事奮戰到底,這才是「正直誠實」(sádhutá)。私下偷偷備戰,而表面上訴求和平,不管如何稱呼此種行徑,都和簡單(saralatá)、正直誠實(sádhutá)毫不相干,那是十足的虛偽。

上次我說過心靈有十種器官作為它的媒介助手,它們是十種盲目的力量,同時作用於十個方向。比方說你受貪婪本能的驅策,良知對你已無作用,你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有時你們會看到有些晚宴受邀者一口氣吃了八十甚至一百個印度炸餅,還同時吃了許多甜點,他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怎麼想他是個大胃王的,事實上他已失去了常識的判斷。同樣的,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只要他的行為是受到習性的主導時,他們即失去常識的判斷。他們像個瘋子般到處亂竄。這一百種盲目的習性奔向一百個方向,此即持國王的支持者。Mámakáh意為「我方」,持國王那一方一百種盲目的力量也稱為持國王的一百個兒子。在俱廬戰場上、在法性戰場上,持國王百子聚集在一起準備戰鬥。「我方」即持國王那一方有難敵(Duryodhana)、難降(Duhshasana)等,Dur意為困難,yudh意為與之抗戰 + lyut́ = duryodhana,它的意思是「那連好人都無法克服的」,意即我們想要克服卻無法克服的習性稱之為「難敵」(Duryodhana)。而我想要控制自己不再起貪念,但卻控制不了,我無法控制的習性稱之為「難降」(Duhshasana) ─意即那無法在我控制之下的。諸如此類等等一共有一百種習性,它們就是心靈的一百個媒介。

「潘達瓦、潘度、潘達」(páńd́ava, páńd́u, pańd́á)這些字都源於動詞字根pańd́,其意為「得到」。Vedojjvalá buddhi─植基於正確知識(samyak jinána)的智力,是努力獲取的智力。在經典上稱正確的知識為vijinána。近來vijinána被認為與「科學」同義。在古梵文中,vijinána意指構成這世界的五大原素(bhútas)之知識,但這個字的原義是指一種特殊的知識,也就是靈性的知識之意。植基於正確知識的智力,即意指植基於靈性知識的智力,此智力就是「潘達」(pańd́á)。你們之中或許有人知道,在奧瑞薩省,有「潘達」這個姓氏。潘達的意思就是指植基於靈性知識的智力。Ahaḿ Brahmásmiiti buddhih─教導、鼓勵人們與至上本體合一的智慧就是潘達。擁有此種智力的人就是「潘迪塔」(pańd́ita)。

Ahaḿ Brahmásmiiti buddhih támitah práptah pańd́itah─了悟我就是至上意識者即為潘迪塔。在一個人的名字前加上「潘迪塔」這個字,並不會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潘迪塔」。唯有擁有此種了悟知識者才是一個真正的「潘迪塔」。渴望得到此種了悟知識的人叫做「潘得亞」(páńd́eya),它是由潘達 + 字尾śneya所組成。「潘得亞」和「潘得吉」(Pánd́ejii)兩個字都源於「潘達」,但近來這兩個字都成了只是個姓氏的代表罷了。

在過去,只有達到最高靈性真知境界的人,才能在名字上加上「潘得亞」的尊稱。過去能夠將兩部吠陀經典牢記於心者被稱為「德威迪」(Dvivedii),在今日被簡稱為「都貝」(Dube);而「潘得亞」簡稱為「潘得」(Pánd́e)。過去能夠精通三部吠陀的稱為「翠威迪」(Trivedii),在今日叫做「提歐雅瑞」(Teoyárii);熟記所有四部吠陀者稱為「恰土爾威迪」(Caturvedii),現今稱為「巧貝」(Caobe),但在現在都只是一個姓氏罷了。

「潘達」乃植基於靈性知識的智力,即「我是至上意識」的知識。動詞字根pańd́加上uń成為「潘度」(páńd́u),意即「一個人沿著此道將可立足於絕對知識之境」,能夠永恆立足於頂輪。沿著此道,能夠將自身從至高的負性朝向至高的正性(shambhúliunga)提升者就是「潘度」。

 

一九八○年二月十日於加爾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