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是戰勝宇宙力量獲得解脫的唯一方法

臣服是戰勝宇宙力量獲得解脫的唯一方法

 

經典上說行動可以右道、左道和中道三個方式完成。

右道是不足以鼓勵的,而中道是最好的。在某些情況下,人或許必須遵循左道修持法。

讓我們再好好探討,到底什麼是中道?它是奮鬥和靈性修持並行的道路,是和無明離心力的奮戰,人在這一頭,而無明離心力在另一頭,要如何方可與它戰鬥到底呢?平凡如吾等,真的能夠戰勝無明離心力強大的力量嗎?但無論如何,除了奮戰外,我們也沒有他途可循,因為我們無法期待無明離心力會好心地主動賜予我們解脫的恩典,宇宙力量不可能這麼做的。因此,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與之奮戰。心靈不受無明離心力影響的人會起來尋找向心的力量,否則陷在無明離心力的掌控中,人的生命會愈來愈低劣,甚至墮落成動物般的存在。當人的心靈不再受制於無明離心力的束縛,只有這個時候他才有機會透過靈性修持與至上意識親近。在無明離心力控制下,人的生命並不比動物的生命來得好。

 

Manah eva manuśyánám kárańam bandhamokśayo,

Bandhasya viśayásauṋgi mukto nirviśayaḿ tathá.

 

[心靈是人類束縛和解脫的肇因;束縛意指對事物的執著,而解脫則是指擺脫對事物的執著。]

 

心靈引導人類走向福祉和進步的道路,同樣的心靈也會引導人類走向墮落。有言道:

 

Atmánaḿ rathinaḿ bidhi shariraḿ rathameva tu,

Buddhintu sárathiḿ bidhi manah pragrhameva ca.

 

[了知人的身體是戰車,靈魂才是這個戰車的乘客,智力是戰車的駕馭者,而心靈是控制的韁繩。]

 

這個肉身是什麼?它就像神聖的戰車。是誰在駕馭戰車?誰坐在裡面?靈魂是這肉身戰車的乘客,肉身是戰車,靈魂是乘客,那麼誰是駕馭者?Buddhintu sárathiḿ bidhi:此處buddhi意指純淨的心靈,不為任何束縛所迷惑的心靈,不受無明離心力束縛的心靈。這良知、智力就是駕馭者。Manah pragrhameva ca:pragrhameva意指「韁繩」。心靈是控制的韁繩。韁繩不可鬆弛,否則將無法控制拉著戰車的馬匹。韁繩要受駕馭者的掌控,亦即心靈要受智力的控制。如果心靈受無明離心力完全的宰制,心靈便無法導向福祉的道路。無明離心力如此巨大,Aghatana ghat́ana pat́iiyasii意指「宇宙力量會利用她巧妙的雙手創造出不可思議的事情,她能創造出千奇百怪各種不同的束縛。一般凡人何以能夠對抗她這種非凡強大的幻化力量呢?這是極其錯綜複雜的事。即使是如此,你們仍然無需煩惱、不安。一個真正的靈性修持者,一個至上意識的虔誠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被干擾,也不會擔心害怕,因為虔誠或神性之愛永遠是雙向的。假定甲、乙兩人之間有愛、有友誼,那麼不但甲愛乙,乙也愛甲。同樣的,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至上意識愛我們,比我們愛至上意識還多。無明離心力固然非常強大,但是這幻化力量是屬於至上意識的,她必須聽從至上意識的吩咐,一個與至上意識息息相通的人,怎麼會接受宇宙力量的主宰呢?所以,在薄伽梵歌中,上主克里斯那說:

Daevii hyeśá guńamayii mama Máyá duratyayá;

Mámeva ye prapadyante Máyámetáḿ taranti te

 

[我的宇宙力量包含三個法則,幾乎是無法超越的。唯有那些以我為庇護者,方可克服此一宇宙幻化力量。]

 

這個宇宙力量是我的,她受我的保護,但並非不可能與之對抗(duratyayá),雖然這非常不容易辦到。所以上主克里斯那說:Mámeva ye prapadyante máyámetáḿ taranite─以我為庇護的虔誠者將能克服此一宇宙力量。以至上意識為庇護的虔誠者,宇宙力量就不再是無法超越的了。如果某人一直與至上意識在一起,宇宙力量能奈他何?這無明離心力或許反而會害怕這樣的修行者。因此,一個對至上意識有無比真愛的修行者永遠不會畏懼宇宙力量的。

你們知道,在經典中有一個和靈性修持者同義的字,稱為「勾帕」(gopa)。這種至上喜悅的波流(Gopabháva)是一種崇高的靈性修持境界,Gopáyete yah sah gopah─想要給予至上意識喜悅者稱為勾帕。勾帕不是指牧牛者,而是指一個愛至上意識的人。在經典裡,這種愛稱為「虔誠」(bhakti)。在虔誠的愛裡有著無限的力量,此一力量不存在於人類的知識裡,也不存在於他們的行動裡。唯有虔誠者具有這種力量。所以宇宙的幻化力量比不上至上意識虔誠者的力量,這世上沒有任何力量比得過虔誠者的力量。至上意識說:「我視虔誠者如我自身。」意思就是說,至上意識並不認為虔誠者低於上帝。

一九七九年七月四日於帕特那

 

本文選錄自喜悅甘露集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