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哲學

阿南達瑪迦的哲學論述以「阿南達經」(Ánanda Sútram)為主。通常一部哲學論述包含四個部分:本體論(ontology)、形而上學(metaphysics)、道德學(ethics)和認識論(epistemology)。但在阿南達瑪迦的哲學中除上述四種之外,另外還有兩個部分,即心理學和靈性修持法門。西方的哲學並未提及靈性修持法門,因為西方哲學家並無機緣學習到此種鍛鍊方法,主要乃由於流行於西方的神學裡並無具體的靈修鍛鍊方法。

一般人認為心理學是通識科學的一部分,故不應被放入哲學之列,因此在西方心理學被視為科學的分支。但在阿南達瑪迦,心理學涵蓋在哲學裡,其範疇甚至比一般心理學家所認為的還來得廣。

 

本體論

阿南達瑪迦相信一神論。一般人認為宇宙控制者(Iishvara)、薄伽梵(Bhagaván)和至上本體(Brahma)在意義上是相同的,但阿南達瑪迦並不以為然,阿南達瑪迦認為他們代表至上意識不同的面向。至上本體是哲學用語,薄伽梵和宇宙控制者是至上本體的俱屬性展現。關於至上本體,有言道:「Ánandaḿ Brahma」,意即喜悅就是至上本體。在阿南達瑪迦的哲學裡,快樂(sukha)和喜悅(ananda)間存在著精微的區分。快樂指的是一種舒適的心理狀態,然而喜悅是超越經驗的幸福感充滿了心靈,一種不應被形容為舒適或不舒適的狀態。因為喜悅的境界是無限的,所以它在心靈範疇之上。喜悅的經驗在心靈的範疇外並和大宇宙有關。至上本體即無限喜悅本體之名稱。

至上本體有兩個面向:一為俱屬性至上本體(Saguńa),一為無屬性至上本體(Nirguńa)。「Shivashaktyátmakaḿ Brahma」意即至上本體是由宇宙意識(Shiva)和宇宙運作法則(Shakti)所構成。一個不從事於任何行為,隱身於個體存在中者即為宇宙意識(Puruśa)。沒有展現的至上本體稱為「無屬性至上本體」;而有展現的至上本體則稱之為「俱屬性至上本體」。

無屬性至上本體和俱屬性至上本體是同一個至上本體的兩個面向,並非有兩個不同的至上本體。阿南達瑪迦是絕對唯一的一神論,不是二元論者。此處或許會產生一個疑問:如果阿南達瑪迦認為宇宙意識和宇宙運作法則乃不同的實體,阿南達瑪迦何以可稱自己是一神論呢?在阿南達瑪迦的哲學裡,宇宙意識亦即至上認知力-同時是物質和能起作用_兩者的肇因,然而宇宙運作法則只是能起作用的肇因。宇宙運作法則是附屬於宇宙意識,它無法脫離宇宙意識而存在。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的說阿南達瑪迦的哲學是以一神論為基礎的。

控制這五大原素世界的至上本體稱之為「至上核心意識」(Puruśottama)。祂藉由向心與離心力控制著萬有一切。在宇宙循環圈中,無生命的客體稱為「saḿsthá」,而有生命的客體為「haḿsa」,每一個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客體皆以各自的中心繞著至上核心意識而運行。

小宇宙個體和至上意識間的半徑愈小,則與至上意識愈覺親近。除了無屬性、俱屬性和至上本體外,阿南達瑪迦還有另一種新的觀念,就是「解脫眾生的至上本體」(Táraka Brahma)。對於解脫眾生的至上本體之解釋只存在於密宗裡。解脱眾生的至上本體是無屬性至上本體和俱屬性至上本體間的橋樑。它比較是一種虔誠情感的觀念,而不只是一個哲學觀念。

形而上學

阿南達瑪迦的形而上學非常獨特且具革命性。在西方他們解釋的形而上學不被現代物理學所接受。現代科學追溯創造起源的努力,已由唯物主義提升至唯心主義,但現代哲學家所提出的形而上學不是唯物主義就是極端的唯心主義,兩者皆有所偏執也不科學。

阿南達瑪迦的哲學認為創造開始於三角形的力量(guńayantraka)。我們之前說過至上本體是由宇宙意識和宇宙運作法則所構成,宇宙運作法則意指悅性、變性和惰性三種力量,此三種力量展現的結果即造成宇宙意識的束縛。在宇宙循環的初始階段,大宇宙心靈出現了。由於惰性力量不斷向大宇宙心靈質施壓,所以五大原素(乙太原素、氣態原素、火原素、液態原素、固態原素)也逐步出現了。因此物質從大宇宙心靈中產生。此一宇宙循環部分稱為「宇宙離心運動」(Saiṋcara)。由於惰性力量繼續不斷向固態原素施加壓力,物質結構體中內在的摩擦衝突接踵而至,因此導致個體心靈和生命的產生,接著就出現了生物-鳥類、動物、植物和樹木等。而在進化的最後一個階段人類登場了,他們有一個開展的心靈和複雜的身體,這部分即宇宙向心運動回歸歷程(pratisaiṋcara)。

因此阿南達瑪迦的哲學可以解開許多形而上學未解之謎,它清楚的說明物質源自大宇宙心靈,而小宇宙個體從物質進化而來。

靈性修持法門

至今所有的哲學家對靈性修持法門仍一無所知。雖然在哲學的領域中加入了許多新的觀念,但哲學仍未能與此塵世建立起聯結。和此塵世或和大地之子無關的哲學是不具實用價值的,因為哲學就是為了人類的福祉而存在的。

阿南達瑪迦的哲學在這方面是非常特別的。阿南達瑪迦堅持實行其理念。為了讓哲學和實際生命能相輔相成,阿南達瑪迦發展了一套以密宗為基礎的靈性鍛鍊方法。

認識論

根據阿南達瑪迦,認識論有兩大分支:靈性知識(pará)和世俗知識(apará)。靈性知識意指了知超越時、空、人物的至上實相;而世俗知識則是指在時、空、人物等因素下變化無常的知識。靈性知識亦即絕對真知是透過如針尖般敏銳的智力(agryábuddhi)應用而得;世俗知識或相對知識則是如針尖般敏銳的智力,再加上間接迂迴的方法而得。

 

心理學

我們討論過一般心理學和心靈科學(manovijiṋána)是不同的。心靈科學探討的是心靈的起源和發展、作用和反作用力以及心靈的影響和它的圓滿實現等。在此一新的領域中,有關心靈的起源,阿南達瑪迦認為個體心靈乃經由物質摩擦衝突的聚合進化而來。心靈由心靈質(citta)、我執(aham)、我覺(mahat)等三種不同功能的部分所構成。它具有四種心智的狀態-清醒(jágrat)、夢境(svapna)、睡眠(suśupti)和空靈不二(turiiya)等境界。以實際的觀點而言,心靈分成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三個層面。

心靈有五個層次-意識心靈(kámamaya)、潛意識心靈(manomaya)、超意識心靈(atimánas)、下意識心靈(vijiṋánamaya)和致因心靈(hirańmaya)。心靈的展現,不論是精細還是粗鈍,皆取決於此不同心靈層次。心靈透過微波元素和外在事物產生關聯。微波元素共有五種:音聲微波元素、觸覺微波元素、形象微波元素、味覺微波元素和嗅覺微波元素。微波元素事實上是物質客體的表達展現。微波元素以波動的形態透過五種感覺器官與心靈接觸。心靈即透過此微波元素與外在事物產生聯結。

道德學

阿南達瑪迦的道德規範是基礎也是舉世通用的原則。五種持戒(yama)和五種精進(niyama),為的是規範人的內、外在行為以期符合最高準則的要求。

在西方哲學裡,遵守道德規範被視為生命的主要目標,但阿南達瑪迦的哲學認為遵守道德不過是朝向更高生命的第一步。道德(Niiti)不是人類生命的目標,而只是生命旅程的始點。

 

一九七○年二月廿四日於 阮奇瑜伽道場

本文選錄自--靈性奧義釋要(卷一)